疾病索引: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互动交流 > B

布鲁氏菌病

时间:2018-01-30     来源: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
简称
布氏病
 
法定传染病类型
非法定传染病
 
感染类型
细菌感染
 
概述
   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、波浪热,简称布氏病,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兽共患传染病。临床特点为发热、多汗、疲乏、关节痛、睾丸炎、淋巴结与肝脾大等,病程迁延,易变慢性。
 
分期或分型
   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,羊种菌病情常较重,猪种菌次之,牛种菌则较轻,甚至无症状。
(一)急性期。多数缓慢起病,仅10%发病急骤。前驱症状有全身不适、乏力、倦怠、食欲减退、肌肉及大关节酸痛、头痛、失眠以及多汗等。前驱期持续数日至数周不等。急性期主要临床表现:
1、发热和多汗。以波浪型发热为特点。每波发热持续1至数,间歇3—5日至2周左右无热之后,再次发热,如此反复,一般出现2—3波后常自然缓解,但亦多达10余波者。长期不规则间歇热最多,弛张热与长期不规则低热也颇常见。典型波浪型发热目前已较少见。一般在下午或夜间体温升高,清晨体温下降时,伴多汗。
2、关节炎。主要见于大关节,呈游走性。有时发生腱鞘炎、滑膜炎和下肢肌肉痉挛性疼痛。
3、生殖系统症状。男性患者可发生睾丸炎、附睾炎、精索炎、前列腺炎、女性患者可发生卵巢炎、输卵管炎或子宫内膜炎,偶可导致流产。
4、神经系统症状。主要为神经痛,由神经干病变所致。以腰骶神经根、肋间神经、坐骨神经受累较多。有时可见脑膜炎、脑炎、脊髓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。
5、肝、脾与淋巴结肿大。肝、脾大约见于半数病例。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,一般为单纯性淋巴结炎,有时化脓,从浓汁中可见分离到布氏杆菌。
(二)慢性期。由急性期发展而来(有时可无急性期病史,多见于牛种菌病例)。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。症状有疲乏、低热、出汗、头痛、抑郁、失眠、烦躁和关节肌肉酸痛。骨关节损害常是慢性布氏病的最主要临床表现,以大关节损害为主,表现为滑膜炎、关节周围炎、关节炎等。重症患者运动受限,关节呈屈曲畸形,强制以及肌肉萎缩。也见有骨膜炎、骨髓炎等病变。
慢性布氏病易使心脏血管受累,尤以血管损害最为常见,如动脉炎、静脉炎、血管内膜炎,心脏受累则表现有心肌炎、心包炎、心内膜炎等。
 
传染源
    羊、牛、猪等病畜为传染源,其中羊是国内主要传染源,其次为牛和猪。病畜易早期流产或死胎,其阴道分泌物具传染性。病原菌存于病畜皮毛、胎盘、羊水、尿液中,乳汁中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。人传人虽有可能,但极少发生。
 
 
传播途径
    1、接触传播。牧民接羔、剪毛、挤奶、剥皮,兽医治疗病畜,实验室人员接触染菌动物血、尿、分泌物等标本及工人加工畜产品时,均可由破损或无破损处皮肤、黏膜而感染。
2、消化道传播。使用染菌饮水、生乳、未煮熟的畜肉等均可感染。
3、其他。病原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、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。
 
潜伏期和传染期
潜伏期为7~60天,最短仅3日,最长达1年以上。平均2—3周。
 
人群易感性
    人类普遍易感,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,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,再次感染发者有2~7%,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。
 
 
流行特征
    1、季节性。全年均可发病,但人的布氏病高峰常在4—8月间。牛种菌布氏病在夏季较多,猪种菌布氏病无明显季节性。
2、职业与年龄。凡在牲畜或畜产品接触较多的从业人员,或布氏病防止、科研人员感染本病的机会较多。
 
临床表现
    急性期有波浪型发热、乏力、多汗、关节痛、神经痛,肝、脾、淋巴结肿大及睾丸炎等,慢性期有低热、多汗、骨关节病等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,即可确定诊断。无临床表现者,不能诊断为布氏病病人。
 
治疗和预后
    (一)一般对症治疗。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人宜卧床休息,注意营养,必要时可用解热剂和适量镇静剂,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用泼尼松、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。
(二)病原治疗。急性期治疗应以抗菌治疗为主。为防止耐药菌株产生,提高疗效,减少复发,一般均采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多疗程治疗。
1、利福平疗效佳,为目前首选药,常用剂量为每日600—900mg,儿童为15mg/kg,分次口服,疗程6周。
2、链霉素常用量为每日1g,分1—2次肌注,疗程一个月。
3、多西环素为200mg,分2次口服,连服6周。
4、复方磺胺甲恶唑常用量为每日4—6片,分2次口服,连服4—6周,有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忌用。
为提高疗效可选利福平与多西环素或利福平与链霉素联合疗法,疗效更加。
(三)脱敏疗法。适用于慢性期病人。有脱敏及增加机体抵抗力的作用,宜与抗菌药物合用。
1、布氏杆菌菌体菌苗疗法。注射剂量由小剂量开始,以后视反应情况逐日加重。
2、水解素和溶菌素疗法。是由弱毒布氏杆菌经水解或溶菌制成,治疗副反应较菌体菌苗疗法轻,疗效略低于菌苗疗法,远期疗效不够巩固。
(四)中医中药、辨证施治。有一定疗效。针灸疗法对缓解局部疼痛也有较好效果。
(五)物理疗法。慢性期病人可选用热疗、热透、水浴等疗法。
本病预后良好,病死率很低,多数患者于3至6个月内可恢复健康,即使无抗菌药物治疗,也只有10至15%病人的病程超过6个月。
 
预防
    广泛开展防治布氏病的宣传教育工作,加强畜间布氏病的防治和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。
(一)管理传染源
1、    及时检出、隔离病畜。牧区应定期检疫。购进牲畜要留检1个月,证明无病后方可合群放牧。定期对健康牲畜进行预防接种。
2、    隔离病人。急性期病人临床症状小时,血、尿培养阴性后解除隔离。
(二)切断传播途径。做好粪便管理,保护水源,加强畜产品卫生监督,生乳应经巴氏消毒法灭菌或煮沸后出售。病畜肉应高温蒸煮处理或盐腌两个月后出售。染菌皮毛可用自净法处理;牛皮存放1个月,羊毛存放4个月,带毛生皮存放3—5个月,待布氏杆菌自行死亡之后出售。日晒和环氧乙烷有良好的消毒作用。
(三)保护易感人群。对饲养、管理、屠宰家畜人员、兽医及畜产品收购、保管、运输、加工等人员,应穿工作服、戴口罩和手套,做好个人防护。工作时不吸烟、不进食,工作结束更易、洗手,并对用具及环境进行消毒。
凡密切接触布氏病区家畜和畜产品的人员,以及其他可能遭受布氏病威胁的人员,经布氏菌素皮内实验和血清学检查阴性者均应列为预防接种对象。对血清反应和皮内实验阳性及有严重肝肾疾病、活动性结核病、急性传染病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则禁忌接种。
目前采用布氏杆菌冻干火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,儿童:上臂外侧皮肤上滴1滴菌苗,并在其上划成“井”字痕,划痕长1cm。成人:滴2滴菌苗,分别划两个“井”字痕,接种后暴露5分钟,晾干划痕皮肤。本法接种操作简单,效果较好,免疫期1年。第二年复种一次,接种时要严格掌握菌苗剂量和使用方法,切不可将皮肤划痕用的冻干活菌苗误作注射用,以防止被接种者感染发病。


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