蛔虫病
时间:2024-07-26 来源: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简称 |
蛔虫病 |
法定传染病类型 |
非法定传染病 |
感染类型 |
蠕虫感染 |
概述 |
蛔虫病是由似蚯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传染病。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,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。除肠蛔虫症外,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、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。 |
分期或分型 |
无分期或分型 |
传染源 |
人是蛔虫的唯一终宿主,蛔虫病人是唯一传染源。 |
传播途径 |
1、粪 — 口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感染性 虫 卵通过污染食物、饮水而经口 进入 人 体消化道致染。 2、吸入附在尘土上的蛔虫卵,经鼻咽部进入消化道也可致染。 随地大小便、用新鲜人粪施肥是造成蛔虫卵污染环境及农作物、瓜果蔬菜的重要因素。 |
潜伏期和传染期 |
潜伏期7—9日。 |
人群易感性 |
人对蛔虫普遍易感。儿童在地上游戏或爬行、吸吮手指,故易感染。3—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。在各民族中佤族的蛔虫感染率最高。在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人粪施肥的农村地区,人口感染率可达50%以上。感染率无性别差异。有生食蔬菜习惯者容易被感染。本病以散发为主,但有时可发生集体感染,近来的研究发现,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。 |
流行特征 |
蛔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疾病,我国地理分布极广,人群感染蛔虫的季节与当地的气候、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,除冬季外一般均能引起传播,以7、8月份最高。地区分布农村高于城市,与当地粪便污染环境及卫生水平差有关。年龄分布儿童高于成人,无性别差异。 |
临床表现 |
小肠有少数蛔虫寄生时,一般不产生症状,称为蛔虫感染。儿童、体弱及营养不良者出现症状机会较多。 |
治疗和预后 |
1、病原治疗。可用枸椽酸哌哔嗪,成人量3g,儿童75~150mg/kg/日,总量< 3g/日,晚上一次顿服,连用2天。或选用左旋咪唑、甲苯咪唑等进行驱虫治疗,应注意药物副作用的防治及服药禁忌证。 |
预防 |
广泛开展普查普治,搞好卫生宣传教育,提高群众防病意识,养成良好的生活、卫生习惯,同时应加强粪便管理,保护饮用水的清洁,以减少传染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