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索引: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互动交流 > S

伤寒和副伤寒

时间:2018-01-30     来源: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
伤寒和副伤寒


简称
伤寒

法定传染病类型
乙类

感染类型
细菌感染

概述
    伤寒(Typhoid fever)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其典型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、相对缓脉、全身中毒症状,玫瑰疹、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。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及肠穿孔,多见于夏秋季,常散在发生,但在个别地区有时可出现爆发和流行。

分期或分型
典型伤寒可分4期,不典型伤寒可分6型。

传染源
    1、病人。在整个病程内都有传染性,以2—4周传染性最强。少数病人潜伏期末即从粪便排菌。轻型、不典型病例易被误诊和管理失控,是重要的传染源。隐性感染者亦能排出病原菌,起传染源的作用,少数还可能形成慢性带菌者。 
2、带菌者。分为恢复期、慢性和健康带菌者。半数以上的病人在恢复期初的2周内,仍从粪便排菌。约2—5%的病人病后排菌时间为3个月以上成为慢性带菌者。其中1—5%的慢性带菌者排菌时间较长,甚至终身带菌。健康人群中约有0.1—0.5%的人并无伤寒病史,却能从粪便中排出伤寒菌,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小于病后带菌者。 

传播途径
    伤寒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后,污染水源、食物和环境而经口感染,一般在水、粪管理不好,特别是饮用水源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的地区,经水传播为其重要的传播途径,可引起爆发。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以及苍蝇引起传播。 


潜伏期和传染期
潜伏期3—35日,一般10—14日。

人群易感性
普遍易感,病后和隐性感染后都可获得较巩固的免疫力,再次感染者少见。

流行特征
    1、地区分布。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。由于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,发病程度差别悬殊。在有安全供水的城市,多为散发病例,而在饮用水未得到彻底改善的农村,尤其是低洼水网地区,发病率较高。 
2、季节分布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在我国夏秋季为高峰,一般为8—10月。 
3、人群分布。不同性别、年龄、职业人群均可发病,以学龄儿童最高,其次为青壮年及学龄前儿童,主要与感染机会多少有关。在水型流行中无论城市或农村大多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为最高。 
4、流行的主要形式与特点 
伤寒在一个地区总发病率的升高,往往是由于发生一个或几个爆发点所致。爆发主要是以水型为主,但食物型、日常生活接触也不可忽视,因此防止爆发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。 
(1)水型流行。由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源所引起,在水、粪便管理不当情况下尤易发生。其特点是: 
①短时间内突然有大量病人发生,发病高峰在水污染后第2—4周。 
②对污染水源及时采取措施后,发病数很快减少。 
③发病者有共饮同一受污染水源的历史,在流行初期未饮用该水者不发病。 
④大多数病人病情较轻,病死率低。在流行前常有大量腹泻患者发生。 
(2)食物型流行。伤寒杆菌能短时期保存于植物性食品中,还能在乳、蛋、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及豆制品中繁殖。当人们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后,就可能发生食物型爆发流行。 
(3)日常生活接触传播  主要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手污染了生活用品、食具等引起传播。

治疗和预后
    1、一般治疗。隔离卧床休息,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供给足量水分。 
    2、对症治疗。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,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药物,腹胀时用松节油热敷及肛管排气,便秘时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,腹泻酌用次碳酸铋,毒血症状重者,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的同时,使用小量肾上腺皮质激素,疗程2—3日。 
   3、病原治疗。氯霉素为敏感病例的首选药物,对耐氯霉素伤寒,以氨苄青霉素、复方新诺明为首选。对耐药性伤寒。应用喹诺酮类,首选氟哌酸。 
预后与患者的情况、毒血征程度、年龄、有无并发症或加杂症;病菌的毒力;治疗早晚、治疗方法;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等有密切关系。在抗菌药物问世以前,伤寒的病死率约为20%,大都死于严重的毒血症、营养不良、肺炎、肠出血及肠穿孔。自应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以来,病死率明显下降。


预防
    (一)监测与报告   
监测是一项预防和控制伤寒爆发或流行的重要工作。开展监测工作首先在伤寒高发地区建立监测点,每个点的人口要在10万人以上,要求基层防保组织和疫情登记制度比较健全,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对监测点的工作人员,应进行培训和考核,统一表格和方法,以保证监测的科学性。发现伤寒病例时,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;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。 
     (二)控制传染源 
1、病人要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治疗。隔离期自发病日期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,体温恢复正常15日为止。有条件者作粪便培养,连续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,病人的大小便、便器、食具、衣服、生活用品等必须进行严格消毒。 
2、对伤寒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医学观察35日(副伤寒15日)。有条件时可作一次粪便细菌学检查。 
3、对病原携带者应及早发现,严格登记和管理。对托儿所及饮食服务业等工作人员应进行定期检查,如发现带菌者,应立即调离工作,并给予治疗。 
(三)切断传播途径   
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降低伤寒发病率的关键性措施。要充分发动群众,大搞爱国卫生运动,管好水源和粪便处理,清除垃圾,消灭苍蝇孳生地。厕所应远离水源,饮用水井要筑井台,加井盖,设公用水桶;有条件时改为电机抽水,储水池要密闭。自来水水质要符合卫生标准,并经常监测检查。注意饮食卫生,加强对食品行业和公共食堂的卫生管理。大型工程施工前,应组织医务人员到现场对水源及居民进行调查,了解当地伤寒的发病情况,选择好食堂、厕所、生活区、卫生所等地点,订立并严格执行卫生制度。加强工地饮水、饮食卫生及粪便管理。 
(四)提高人群免疫力   
易感人群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,通常用伤寒、副伤寒甲、乙三联菌苗。发病率高的地区,在3—5月份对职业人员进行重点接种。


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

Baidu
map